人物

銀魂兒
作者:楊浩有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28    瀏覽:
  西楊村是一個古老而又富庶的村子,明清時村中有許多大財主。這些財主大都是經(jīng)過幾代人的辛勤耕作,省吃儉用,一點點積攢下錢財,然后再置地建房,擴大生產(chǎn),使家業(yè)逐漸繁盛起來。在長期的積累財富和發(fā)展生產(chǎn)過程中,他們都感悟出一個道理,那就是要存善念、講誠信、崇道義,只有誠實信義,才能廣結(jié)人緣,贏得生財機遇。所以,厚德載物就成了那時多數(shù)財主們的持家信條。
  在這些財主中,有一個名叫楊仁隆的。他家是從他老爺爺時開始發(fā)家,經(jīng)過一連三代人的努力,積攢下一份很大的家業(yè),有上百畝土地,好幾輛馬車,幾十匹騾馬,一連三進的四合院,家中還存有許多錢糧。
  他家雖然財勢很大,但輩輩都講求行善積德。到他父親時還專門在大院西北角的一處小院里建起了一座二層樓,里邊敬著財神爺,樓前懸掛一木匾,上書“積善堂”三個大字,他要把積善聚財?shù)募绎L(fēng)永遠地流傳后世。那時,無論是親屬還是鄰居,凡是家中有難者,只要上門求借,楊仁隆一家都會慷慨解囊。不管是十兩、八兩,還是三十兩、五十兩,送人時都會毫不吝嗇。即便是外縣、外省的逃難人,來到村中,求到門上,他們也都樂于相助。
  楊仁隆很小時,就在自己家的私塾里讀書,接受了積德行善的教育,加上家里長期形成的樂善好施的家風(fēng),給了他很大的影響。長大后,他更樂于周濟窮人,仗義疏財,成了遠近聞名的善人。
  楊仁隆二三十歲時正趕上明崇禎末年,關(guān)中一帶連年大旱,百姓們?nèi)背陨俸?很快就大亂起來。李闖王首先在米脂一帶起義,義軍很快就聚集了幾十萬人馬,占據(jù)了好幾個縣城。官府要派兵鎮(zhèn)壓,就要不斷征糧征款,晉南一帶的財主們每年都要拿出許多錢糧上交官府。僅兩三年時間,楊仁隆家積攢的錢糧很快就所剩無幾。
  除了上交官府外,還要應(yīng)付饑民。那時,關(guān)中一帶成千上萬的饑民,為逃避災(zāi)荒和戰(zhàn)亂,紛紛越過黃河,涌入晉南。從河?xùn)|府到平陽府,每天都會有成群搭伙的難民逐縣逐村地討要飯食。
  那些年,在西楊村中,每天都能見到許多討飯的。他們一撥一撥地在村中進出,挨門挨戶地討要,有許多人晚上就住在廟里,或打麥場里,第二天接著再要。
  楊仁隆家的錢糧雖然在官府的不斷征收中已接近枯竭,但他始終堅守著以善為本的理念,想方設(shè)法周濟那些討飯人。家中的存糧吃完了,他就拿出銀子到別處去買。買回后,或蒸饃,或煮粥,總要讓那些上門討飯的吃飽喝好。因為在他家能要下好吃喝,所以要飯的更喜歡上他家的門,他家的破費也就越來越大。
  僅幾年功夫,楊仁隆家開始敗落下來。遇到年景不好、莊稼欠收時,楊仁隆一家連吃喝都感到很困難,然而官府的糧稅還在不斷增加,討飯的還不斷地上門。無奈之下,他開始變賣家產(chǎn),先是賣驟馬,接著賣土地,最后競連場院、牛舍也開始轉(zhuǎn)賣。
  看著家道衰敗,楊仁隆還沒有覺得多么熬煎,最焦急的倒是他的父親楊藹。這一年楊藹六十多歲,看著祖輩三代積攢的家業(yè)在自己兒子手里敗落,心里十分不安。兒子救濟窮人,出手大方,這是他的家風(fēng),他沒有什么好說的。官府的變本加厲,橫征暴斂,他惹不起,也沒法逃避。這些他都不怨恨兒子,只怪世道不好。然而讓家業(yè)就這樣敗落,他又十分不甘心。特別是看到孫兒們一個一個地都快長大,他們將來讀書、娶媳婦都要花錢,沒有了錢,他們會受很大的委屈,他絕不能看著自己的后輩窮困潦倒而不管。于是他決定,要想方設(shè)法地為后輩子孫們攢點錢。
  他一方面拼著老命在田間奔忙,不管是值錢的還是不值錢的,他都往家里鼓搗。另一方面,他也留意從家里搜尋錢物。家里所有的散碎零錢全被兒子送給了借錢的和逃難的,地窖里藏的金銀也都因要上交官府早已分文全無。就連家眷們攢下的一些擺設(shè)和首飾也都被兒子拿去典當(dāng)后變成錢糧,周濟了窮人。值錢的東西找不下了,他就去搜尋那些廢舊物品,后來在角院里的一座閑房子里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舊衣物和舊家具,這些也是上輩人穿舊了、用過了,堆放起來的。這些東西送人沒人要,再放下去可能會腐爛。他決定,把這些廢舊物品,連同自己從田間收羅回來的破爛拿出去,或變賣,或典當(dāng),變成銀錢后存放起來。于是他一件一件地拿去典當(dāng),換下錢后藏得嚴(yán)嚴(yán)實實,他決心不讓兒子知道,因為兒子一旦發(fā)現(xiàn),就會拿去應(yīng)急。
  盡管這些東西不值錢,每一件都換不了幾文,但總因數(shù)量多,時間長,累計下來競積攢下一百多兩銀子。這一百多兩銀子怎么存放才安全,楊藹思來想去,想到了一個好辦法。
  他跑到縣城,來到銀鋪,與早已相識的老銀匠合計,趁一個晚上,二人偷偷地將這些銀子運出,在銀鋪里鑄成了一個銀人。老銀匠手藝很好,鑄成的銀人兒有八寸來高,雙腿直立,雙臂微張,耳、鼻、眼、唇,以及發(fā)式衣冠都活靈活現(xiàn),像一尊白玉觀音,十分好看。
  楊藹將銀人運回,放在財神樓里的神龕中,外邊用布慢遮著。他在神龕前支了張床,白天黑夜地守在這里。吃飯時,他讓家人將飯菜送到角院門口,放在桌子上,自己去端。他不讓家中任何人走進財神樓,不讓他們動這個銀人。他想即便是家道敗落,賣房、賣地,也要保住這個銀人,不管窮成什么樣,也要守住這個底線。同時,他還一日三爐香、天天祈禱,求財神爺保佑他的后輩子孫,再度興旺發(fā)達起來。
  十幾年過去,也許是楊仁隆一家的誠實信義感動了上蒼,也許是楊藹的虔誠禱告招來了神靈的眷顧,站在神龕里的銀人忽然有了仙氣。仙氣聚成一縷銀魂兒附在了銀人的身上。
  一個嚴(yán)冬的晚上,夜深人靜時,銀魂兒飛出神龕,走出了楊家大院,向西飛去。不一會便來到了曲沃縣城大北門外。這里有一家旅店,門前亮著燈籠,店門外停著幾輛轎車,店內(nèi)有人在走動。銀魂兒覺得好奇,就落在了店門外的涼棚下。此時從北邊路上過來兩個人,其中一個50多歲的老漢推著一輛獨輪車,衣衫很破爛。車上坐了個老太婆,頭發(fā)蓬亂,衣服單薄渾身發(fā)抖,嘴里還不停地哼唧著,像是得了病。他們來到店門口后,老漢將車停下,攙扶著老太婆下來,坐到地上,然后走到店中,伸出拿著破碗的手,討要飯食。店主人出來后,見是個要飯的,便大聲呵責(zé)起來:“快走吧!我這里正有貴客在吃酒,見了你們會覺得晦氣! ”說完叫來伙計,硬把老漢推了出來,關(guān)上了店門。老漢一個翹赳倒在地上,手里的破碗也掉在地上,摔成了幾瓣。
  看到這里,銀魂兒覺得那個店家實在可惡,店里那么多食物,為什么就不救濟一下這兩個可憐的人呢?
  再看那老漢和老太婆,二人坐在冰冷的地上,互相依偎在一起,渾身瑟瑟發(fā)抖。老太婆依然不斷地呻吟著。老漢硬撐著身體站起來,扶著老太婆說:“咱們走吧,到別處要去。”老太婆說:“我渾身酸疼酸疼的,怕是不行了”
  此刻,銀魂兒覺得這對老夫婦實在是太可憐了,他立刻想到了主人楊仁隆一家,他們是那樣的善良,見了窮苦人,再難也會伸出求助之手。如果今天遇到的是主人,他一定會先讓這對老夫婦喝上一碗熱粥,然后再給些銀兩,讓他們?nèi)ブ尾?不致于凍餓而死。
  想到這里,銀魂兒決定把他們引到西楊村,帶到楊家門口。
  可是如何引他們呢?銀魂兒知道,自己是仙體,凡人用肉眼看不到自己,不能和他們對話,只有先變成人,再指引他們,才能讓他們相信。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。
  再說老漢站起后,扶著老太婆坐上車,推起獨輪車準(zhǔn)備前行。突然見!
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飛奔而來,剛到車前,突然絆了一下,摔倒在地,立即大哭起來。老漢趕快停下車,跑過去扶起小孩,問:“咋了,摔傷了沒有?”
  小孩哭著說:“我腿摔斷了,疼死我了。”
  老漢說:”那咋辦啊?你家在哪里?”
  小孩說:“我家在東邊,還有好幾里路,我不能走了,你送我回家吧。”老漢說:“我從河南逃荒到這里,一路討飯,還是上午要了點饃,這會肚子餓得咕咕叫,老婆子也病了,我得趕快找個好人家,要點吃喝,再要點銀錢,給老婆子看病。你這小孩,腿摔斷了,挺可憐的,我也該送送你,可是耽誤了我的事,老婆子恐怕就活不成了。”
  小孩說:“不怕,我家有錢,只要你把我送回家,我一定會先讓你們吃飽喝好,再送你5兩銀子,讓你給老太太治病。
  老漢長嘆了一口氣說:“看你這小孩怪可憐的,我就送送你吧。來,和老太婆擠擠,一起坐在車上,我推你。”
  小孩說:“謝謝老人家。”說完就坐上了車。
  小孩坐好后,老漢端起車轅,使勁地往前推。他原想,小孩雖不大,但最少也有五六十斤重,原先光推老太婆都十分費力,這會兒坐了兩個人,肯定會更吃力。沒想到,推起一走,和原先并沒有兩樣。
  這個小孩就是銀魂兒變的,它是仙體,雖然化作了人模樣,但仍會飄在空中。就這樣,他指引著老漢,用了一個多時辰,回到了西楊村,來到了楊仁隆家門口。此時天已快亮,銀魂兒知道,自己是仙體,只能黑夜行動,太陽出來前,必須返回到銀人身上。他讓老漢停下車,自己下來后,對老漢說:“這就是我的家,你在門外等著,我回去后,馬上給你們端來飯菜,再給你5兩銀子。你千萬別走,一定在這里等著。”說完,銀魂兒裝作一瘸一拐地走到門前,稍一閃身,便不見了。銀魂兒回到財神樓,便又附上了銀人。
  此時,天已大亮,楊仁隆準(zhǔn)備外出,一開門,見門前停著一輛獨輪車,一對老夫婦躺臥在門樓下,他趕快扶起老漢問:“老人家,你們?yōu)楹翁稍谶@里?”
  老漢坐起來,見眼前來的不是那個小孩,而是一個五六十歲的中年人,覺得奇怪,便將昨天晚上發(fā)生的事說了一遍。最后問:“那個小孩是不是你的孩子?他答應(yīng)給我們飯菜,還給我們5兩銀子,我們才在這兒等著。”楊仁隆聽后心想: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已二十多歲,一年前都去京城參加科考,至今未歸,家中再無小孩。但是一看眼前,老漢老實巴交,老婦人病體奄奄,實在是可憐,根本不像是奸詐、行騙之人。
  此時,楊仁隆善心大發(fā),他決定,先把他們帶回家中,讓他們吃飽喝好,不管怎樣,先救命要緊。
  楊仁隆攙扶起老夫婦,帶他們回到家里,讓妻子端粥、上菜、拿饃,安置他們吃飯。他們吃喝著,楊仁隆把老漢說的話給妻子敘述了一遍,然后和妻子商量說:“不管老漢說得真假,看這老太婆的確病得不輕,要不趕快治療恐怕就不行了,咱們無論如何也得救他們一下。
  妻子說:“家里的錢早就花光了,去年兩個兒子上京趕考,還是借的錢,如今從哪里再尋這5兩銀子呢?”
  二人說的話,正好讓上廁所的老父親全聽到了。楊藹看到兒子和兒媳發(fā)愁的樣子,再看看那對衣衫襤樓的老夫婦,心里也十分焦急。他回到財神樓后,邊燒香、邊禱告,求財神老爺保佑全家,趕快再發(fā)起來,別再受這些熬煎。楊藹叩完頭,剛要站起來,突然見插在香爐里的一根香柱慢慢地向后倒去,正好靠在了銀人的身上,香柱上的火向下著,剛到手跟前,那銀人的一根手指頭立即斷了,“當(dāng)啷”一聲,掉在了桌子上。楊藹一看,知道這是神仙在點化自己,讓他先救兒子的眼下之急。于是他趕忙再向銀人叩了三個頭,站起來,拿了那個銀指,走出財神樓,交給兒子,讓他送給那對老夫婦。
  楊仁隆接過銀指后,連忙遞給老漢,說:“我家里實在是沒有現(xiàn)成的銀錢,這根手指是純銀的,你拿到錢莊去兌換吧。”
  老漢接過銀指,爬下就要給楊仁隆夫婦叩頭。楊仁隆扶起他說:“快去兌換吧,換下錢后,找個郎中,先給老太太看病要緊。”
  楊仁隆夫婦攙扶著這對老人走出家門,讓老太婆坐在車上,老漢千恩萬謝后推著車,離開西楊村,又返回到曲沃縣城,找到了錢莊,交上了銀指。錢莊人驗看后過了秤,正好能兌換5兩銀子。老漢拿了錢,找了個郎中,給老太婆看病去了。
  兩年后,楊仁隆的大兒子參加科考中了進士,做了道臺。小兒子中了舉,后來也被官府任用,做了典史,楊仁隆一家很快又富裕起來。
  西楊村民世代傳說著這個故事,他們從中感悟到這樣一個理:行善人家總會富,積德之人有好報。

注:此文材料由東許村民袁建才提供。

 
下一篇:狗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