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沃琴書流行于我省南部晉國古都之一的曲沃縣,以及山西、陜西、河南三省交界地帶,是一種以傳統(tǒng)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。因表演時,藝人手持八角鼓和單扇鈸交替敲擊,故有“鼓兒書”或“鉸子書”之別名。2011年,曲沃琴書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(xiàng)目——曲藝類保護(hù)項(xiàng)目。
曲沃琴書的歷史淵源
曲沃琴書形成的確切時間沒有文字記載。據(jù)已故著名曲沃琴書盲藝人毋天玉(1920-1989年)生前口述,他10歲開始學(xué)說書時,曾聽師傅朱中俊(1880-1945年)講過,曲沃琴書這種曲藝形式,大約在道光時期,由河南南陽傳入本地的“月調(diào)”(也稱“越調(diào)”)發(fā)展而來。由此可見,曲沃琴書的形成時間最遲在1880年之前的清咸豐、同治年間。毋天玉還說過,聽老輩藝人講,曲沃琴書、翼城琴書、絳縣琴書是同一師傅所傳,三者唱腔變化不大,只是曲沃琴書道白用本地方言。后來,逐步吸取了當(dāng)?shù)亓餍械拿窀栊≌{(diào)和傳統(tǒng)戲曲眉戶、蒲劇的音樂元素,形成了現(xiàn)今的曲沃琴書。
曲沃琴書部分伴奏樂器
曲沃琴書的唱腔屬板牌混合體,有“鉸子腔”和“鼓子腔”兩種唱腔曲調(diào)。“鉸子腔”是說書藝人手持單鈸兒伴奏時演唱的主腔調(diào),屬板腔體結(jié)構(gòu),主要有慢板、二八板、緊二八、飛板四種板式以及“叫板”大嘆韻”小嘆韻”等功能性唱句;鼓子腔”是說唱藝人手持八角鼓伴奏時所用的唱腔,是插入“鉸子腔”中演出的唱腔,屬單曲體結(jié)構(gòu)。兩種唱腔調(diào)高不同,交替演唱時需轉(zhuǎn)調(diào)。早期的曲沃琴書伴奏樂器簡單,主要是八角鼓、單鈸兒和木魚,后來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借鑒其他藝術(shù)形式的伴奏樂器,加入了四胡、板胡、二胡、揚(yáng)琴、三弦等,使曲沃琴書的伴奏更加豐富、好聽。表演時,唱詞以七字句為主,四句為一個段落,偶數(shù)句押韻。
在表演形式上,曲沃琴書和翼城琴書一樣也是說唱相間,以唱為主。
早期的演唱形式比較單調(diào),多為一人手拿梆子自行伴奏,采用濃濃的曲沃方言坐著說唱,也有自拉四胡腳踏木魚演出,或一人一手敲打小揚(yáng)琴、一手擊挎板表演的情形。隨著劇情表演的需要和人們欣賞習(xí)慣的提高,開始出現(xiàn)了多角演出的形式。主演手拿單鈸兒,高潮時換八角鼓,位居正中開唱,其余藝人手持不同樂器分坐兩側(cè)伴奏,不時為主唱幫腔或互相親昵“對罵”,以此引來聽眾會意的笑聲,表演氣氛十分活躍。
曲沃琴書的傳統(tǒng)書目題材廣泛,有取材于古典章回小說的長篇書目,如《楊家將》《水滸傳》《西游記》等;有文人墨客改編的中篇書目,如《青龍寺》《金鐘記》《巧姻合》《金鐲玉環(huán)記》《御媒合同記》《呂蒙正趕考》《巧合奇冤》等;有取材于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回本書,如《灶君爺訴冤》《麒麟送子》《八仙慶壽》《子母河》《雙拜堂》《馬棚封官》《趕花轎》等;還有詼諧幽默的書帽,如《顛倒蟲》《十個和尚》《二指高》等。進(jìn)入21世紀(jì)以來,曲沃當(dāng)?shù)厮嚾艘詴x國波瀾壯闊的歷史為素材創(chuàng)作的曲沃琴書新書目也格外引人注目。